新聞

返回上一頁
教育傳媒到校
2021年10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中華基金中學 - 2021年10月

校本課程未來導向 培育新世紀人才


為迎合21世紀的教育新趨勢,中華基金中學推展太空探索的校本課程,並實施「全球意識計劃」,幫助學生在知識及技能上充份裝備,擁抱新時代的發展趨勢。何廸信校長指出,學校能把握直資學校的優勢,資源運用上具靈活性和自主性,通過外語培訓、STREAM教育、專題本位的研習模式,提供跨學科學術訓練,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在初中階段為學生安排大量學習機會,幫助他們發掘興趣,發揮潛能,鼓勵他們在正面的價值觀下不斷追求卓越,成就出色表現。

着重初中英語銜接 全面穩固基礎

中華基金中學除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普通話、中國文學科外,均以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讓學生自初中階段建立穩固的英語基礎。為此,學校於升中開學前設英文適應課程,中一及中二設正規「增益課程」,教導學生在不同學科上靈活運用英語。

學校充分利用小息、午休、課後時間舉辦多項英語學習活動,包括English Week(英語週)、English Festival(英語節)、English Café(英語茶座)等,由外籍教師主力負責,為校園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高中學生亦會擔任English Ambassador(英語大使),協助初中學生融入學校的英語學習環境。

全校的英語會話課將每班分拆成四組進行,各由一名外籍教師帶領授課,以加強學生的聽說能力。在英語寫作訓練方面,學校與教育局持續推行「翻轉教室」教學法,通過「課前預習、課堂上討論交流」的教學策略,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學生亦會透過電子媒介進行跨學科英語學習,例如在圖書館課上,利用平板電腦賞析世界名人、領導人的英語發言;在中三電腦課的創意媒體課程上,學生有機會參與高清校園電視台的多媒體影片拍攝,在創作過程中活用英語。

倡全球意識 以外語建構世界觀

為致力倡導全球意識,學校每年特設全球意識日(Global Awareness Day)。郭軼峰副校長表示,活動期間校園內會佈置展覽,安排各式文化節目,邀請外國大使、領事來校演講。活動全程以英語進行,旨在向學生介紹不同國家的藝術文化、風俗習慣等,培養世界公民素養。作為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示範學校,全球意識日的活動中會融入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推廣聯合國所訂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進一步刺激學生反思如何為世界未來帶來正面改變。

外語能力是開拓國際視野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學校由本學年起將原屬中三興趣班的西班牙語及日語分別納入中一、中二的課程內容,聘請校外專業人士授課,作為「全球意識計劃」的一部分。當中西班牙語按母語使用者數量,排名全球第二,學生研習相關課程將更有利他們與世界接軌。何廸信校長說:「校方不會將西、日兩科外語的表現列入成績表,只會透過評估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並向他們頒發證書,視為其他學習經歷。將來或會進行語言深化計劃,例如將西班牙語及日語的中三興趣班提升至中級程度,讓對外語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繼續研習,甚至在DSE 文憑試自行報考。」加上原有的中一、中二普教中政策,以及中三的日法文興趣班,有助培養學生多種語言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

STREAM校本課程 探索太空科技

學校重視推廣STREAM全方位教育,即在原有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跨學科教學框架下, 加入讀寫(R,即Reading and wRiting), 以及藝術及設計(A,即Art and Design)的訓練。在校本課程內容當中,不少都與探索太空科技相關。

何校長解釋:「太空科技涵蓋不同範疇,從初階的科學普及,到高階知識如納米技術、人類及動植物的基因圖譜、AI人工智能等有關。例如針對糧食短缺的問題,未來人類將如何在太空生存?將來與太空城市進行遙距通訊,要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去操控機械人處理?這些提問好像很Creative(天馬行空),但科學家必須用這種方式思考」。學校不希望學生的視野局限在幾個教學模式,因此着手教授原本屬於大學教育範疇的前衛知識,以刺激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專題研習中,教師會帶領學生探討納米技術如何做到超級電容(Supercapacitor),進行實驗嘗試用食物殺死癌細胞等。

培植太空種子 誘發科學求知慾

為誘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達到普及科學的成效,學校參加由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及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聯合推進的「生物多樣性航天育種計劃」,在校園培植豇豆、辣椒、蕃茄及茄子的太空種子。由初中學生擔任Green Gurus(綠色達人)負責栽種,並從科學角度分析太空種子及一般種子兩者有否出現顯著差異。何校長直言:「比起一般種子,太空豇豆能長成一米長,辣椒會以螺旋形狀生長,而蕃茄、茄子儘管外觀上沒出現太大變化,但產量有所增加。過程中能讓學生體驗耕種的辛勞,在進行觀察、收集資料、製作圖表時,他們亦能活用數學、科學科的知識。同時,相關體驗讓初中生埋下對科學好奇的種子,有利教師在高中課堂上進一步引導他們探討太空種子出現轉變的原因,討論太陽輻射、無重力狀態等因素的影響。」

與此同時,學校亦會利用其他方式啟迪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例如過去曾邀請楊利偉、景海鵬、陳冬三位內地太空人來校演講;天文學會更曾帶領學生到澳洲、台灣、內蒙古觀星。中一全級也會參加科學幻想畫校外比賽,從活動中培養興趣、發展潛能。

跨學科經驗式學習 促進全人發展

除太空探索相關的校本課程外,校內設地質及氣候變化資源中心,展出不同的岩石、化石、礦物標本擺設,供地理、生物、化學三科使用。課堂上又會要求學生將蒐集到的地質標本資料上傳學校網上平台,並為每筆資料建立QR Code(二維碼)。經過學生多年來的蒐集與更新,資料庫成為獨一無二的教學資源,相關學習體驗亦為學生帶來更大的參與感。何校長認為,地質及氣候變化資源中心的設立,能讓文理科目在中三階段跨學科合作,讓學生認清高中選修意向之餘,教師亦可以趁機吸納適合的學生。

此外,林志煒助理校長表示學校倡導均衡發展,期望學生在學習中吸收跨學科知識,例如理科同樣講求訓練學生的文字溝通能力、匯報技巧等。校方又積極推動經驗式學習,鼓勵學生「去試、去玩」,尤其重視多元文化交流,在課程以外加強灌輸文化知識。通過舉辦音樂會、創意工作坊,甚至走出校園的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社區、國家的文化,拉闊學習光譜,培育他們的全人發展。

培養自律 MOS世界盃屢獲殊榮

該校學生校外表現活躍,以Microsoft Office Specialist(MOS)大賽為例, 每年會派出學生比拼微軟Office軟件的應用技巧,競賽項目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最後在香港及澳門區域性競賽脫穎而出的冠、亞軍,才會有機會到美國角逐世界冠軍。學校過去出產至少四名世界冠軍,成績彪炳。何校長將成功歸因校方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他們自律精神,使他們願意自發性反覆練習。「比起訓練技術,我更着重訓練學生堅毅不屈的精神,這也是我學校成功的關鍵。」

林助校進一步解釋,MOS世界盃比起一般的遊學團,更能為學生建構特別的學習經歷,放眼世界:「學生作為香港代表,能與上百國家參賽者進行文化交流,學習建立人脈網絡;贏得比賽為港增光後,學生更有機會接受傳媒採訪。受疫情影響,MOS世界盃將兩年合辦,改在線上進行,學校更包攬了四個區域性冠軍及兩個亞軍名額,將有望在世界盃再下一城。」

豐富學習經歷 提早發掘才能

中基學生在不同比賽範疇表現出色,但何校長重申:「入讀本校不應是為了贏取比賽」,強調校方的策略是「(學生)一個也不能少」,不會只針對少數學生特訓。相反,校方每年要求中一全級參與各式校內及校外活動,旨在讓他們不同方面的潛能獲得啟蒙;中二全級需進行為期一年的專題本位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讓學生以七人小組形式自主學習探究,並獨立成科計算分數。另外,校內設24個學會組織,讓學生涉獵藝術、音樂、攝影、體育、時事、科學及語文文化等不同範疇,以體現五育並行,學生必須參加其中的一至三個學會。何校長坦言高中學生多忙於準備公開試,而中一、中二的課程彈性較大,因此校方傾向為初中生提供多元的其他學習經歷,幫助他們發展所長,讓他們「升高中時更到位,(興趣及學業)兩者兼得。」

他進一步指出,現時教學團隊中至少有25至30名教師負責帶領課外活動及專題計劃,為全校學生提供發掘潛能的機會。就連管理層級亦要一同參與帶隊,並在行政工作外兼顧前線授課,達至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何校長感激「教學團隊出心出力,才有現在豐碩的成果。」

專題本位訓練 助銜接大學教育

經過全體教職員上下一心的努力,學校的教與學信譽良好,獲得海外大學肯定。例如在2021年度,部分畢業生早於放榜前獲得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及日本等校無條件或有條件取錄學位。2021年的文憑試成績亦顯示,學校的學科優良率及合格率遠高於全港平均水平,共九成學生取得大學入學資格。

另一方面,校友網絡及全面的生涯規劃輔導,對於畢業生及早規劃升學、就業大有幫助。過去不少畢業生升上大學後取得驕人成績,讓人喜出望外。何校長透露,有畢業生回饋指,學校自初中起向學生傳授紮實的專題本位訓練,有助他們順利適應大學階段的自主學習模式,成績自然更上一層樓。

教育傳媒

為迎合21世紀的教育新趨勢,中華基金中學推展太空探索的校本課程,並實施「全球意識計劃」,幫助學生在知識及技能上充份裝備,擁抱新時代的發展趨勢。 為迎合21世紀的教育新趨勢,中華基金中學推展太空探索...
何廸信校長 何廸信校長
為致力倡導全球意識,學校每年特設全球意識日(Global Awareness Day)。 為致力倡導全球意識,學校每年特設全球意識日(Global...
學校重視推廣STREAM全方位教育,即在原有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跨學科教學框架下,加入讀寫(R,即Reading and wRiting), 以及藝術及設計(A, 即Art and Design)的訓練。 學校重視推廣STREAM全方位教育,即在原有的STEM(科學...
外語能力是開拓國際視野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學校由本學年起將原屬中三興趣班的西班牙語及日語分別納入中一、中二的課程內容。 外語能力是開拓國際視野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學校由本...
在校本課程內容當中,不少都與探索太空科技相關。 在校本課程內容當中,不少都與探索太空科技相關。
在校本課程內容當中,不少都與探索太空科技相關。 在校本課程內容當中,不少都與探索太空科技相關。
學校參加由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及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聯合推進的「生物多樣性航天育種計劃」,在校園培植豇豆、辣椒、蕃茄及茄子的太空種子。 學校參加由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及香港可持續發展...
郭軼峰副校長、林志煒助理校長、何廸信校長 郭軼峰副校長、林志煒助理校長、何廸信校長
現時教學團隊中至少有25至30名教師負責帶領課外活動及專題計劃,為全校學生提供發掘潛能的機會。 現時教學團隊中至少有25至30名教師負責帶領課外活動及...
校內設24個學會組織,讓學生涉獵藝術、音樂、攝影、體育、時事、科學及語文文化等不同範疇,以體現五育並行。 校內設24個學會組織,讓學生涉獵藝術、音樂、攝影、體...
校內設24個學會組織,讓學生涉獵藝術、音樂、攝影、體育、時事、科學及語文文化等不同範疇,以體現五育並行。 校內設24個學會組織,讓學生涉獵藝術、音樂、攝影、體...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觀
返回上一頁